济南宏顺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结石|息肉|补肾|壮阳|减肥|便秘|胃炎|乳腺|痛经|前列腺|及黑膏药|
 
 
 
息肉清贴

《息肉清贴-息肉的克星》
息肉病,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为特点。目前,口服药物无明显效果,国内外多采用手术治疗。
    济南宏顺堂的息肉病专家,经十五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囊息肉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产生致息因子,引起胆固醇积聚、腺瘤突变,从而形成息肉,并在一定条件下,恶变为癌。他们还发现,临床上85%以上的患者,不需手术治疗且手术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
十几年来,他们采用外贴膏药的平息吞噬疗法,已为万余囊息肉病患者解除了痛苦,该治疗方法具有费用低、治疗方便等特点。
“宏顺堂息肉清贴”消息疗法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提纯技术与传统的熬制工艺相结合,以纯生物因子药物,经神阙穴外敷,肚脐内埋药,药物进入息肉病灶组织,使药物100%被病灶组织的息肉细胞所吸收。药物在细胞内就像一把无形的“微型光离子手术刀”,不断消融、吞噬肿大增生组织的息肉细胞,并阻断其血供和营养的供给通道,使病变肿大的息肉组织迅速缩小、萎缩、脱落、自体吸收,逐渐恢复器官正常功能。彻底治愈息肉同时,有效的预防息肉的癌变的发生。

胃息肉、肠道息肉、子宫息肉、胆囊息肉、肾囊肿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简介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4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女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存在癌变隐患。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类别特点  
良性胃息肉、多发性胃息肉
  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 cm,有蒂或无蒂,多发性息肉一般无恶变倾向。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专家张圣君和几位教授报道过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0%。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60%,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重度者恶变率更高。 
    症状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诊断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60%),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 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内镜检查
    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cm 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X 线检查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方法之一,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可经常发现息肉复发且在周围滋生,要给予及时治疗防止癌变,此刻癌变的几率极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此前应用最广泛,患者很痛苦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术前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 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 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 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10000 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 点,每点1.0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 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置入可旋式夹闭装置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叉金属钳夹,阻断病灶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采用圈套电凝术时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襻,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襻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   
    (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可1一次性灼除,较大则需多次治疗。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波同轴电缆,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该法操作不复杂,但对患者来讲反复的痛苦在所难免。   
    (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 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1cm 左右,每次照射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有风险。较大息肉要多次治疗,患者要有一定的忍受力,还要认真观察进度,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结扎后1~4 天内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于内镜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内槽内,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 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结扎后第1 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 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糖尿病患者不宜用此法治疗。   
    (5)氩离子凝固术: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 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   
    (6)冷冻法: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难以1 次性治愈,每次都是患者痛苦不堪,故目前少用。   
    (7)射频法:射频为一种200~750kHz 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目的。操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3~25W,工作时间为5~10s,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但收效不甚理想。 
    (8)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0.5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抗Hp 治疗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 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 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 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 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手术治疗 一般为: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预防预后 预后: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以前医院的大夫都会讲无症状者勿需治疗,而增大了有惊呼危险,建议立刻手术,给广大患者造成精神上和经济上更的负担。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60%,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状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的危害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6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10%。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及早选用最好的治疗办法把息肉除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消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与胃癌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胃息肉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
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2、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ml~80ml/次。   
3、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   
4、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5、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6、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专家指出目前对治疗肠道息肉以前没有很好的药物,医生一般建议,息肉小的时候不用管它,定期做检查,增生大了便惊呼太很危险了,要求立刻做手术。做手术风险更大,精神负担、经济负担加重,而且容易引起病变。所以医道祖训: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不无道理。
  在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息肉已不是什么疑难病症,使用“宏顺堂息肉清贴”目前已成功治愈上万例息肉患者。
  “宏顺堂息肉清贴”消息疗法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提纯技术与传统的熬制工艺相结合,以纯生物因子药物,经神阙穴外敷,肚脐内埋药,药物进入息肉病灶组织,使药物100%被病灶组织的息肉细胞所吸收。药物在细胞内就像一把无形的“微型光离子手术刀”,不断消融、吞噬肿大增生组织的息肉细胞,并阻断其血供和营养的供给通道,使病变肿大的息肉组织迅速缩小、萎缩、脱落、自体吸收,逐渐恢复胃正常功能。彻底治愈息肉同时,有效的预防息肉的癌变的发生。

肠道息肉 
  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或在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 、乳头状腺瘤。此外,也常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等。
肠道息肉分类
    增生性息肉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主要发生在儿童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腺瘤 乳头状腺瘤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癌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很少在40岁以下发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一般只有1个,偶而可有几个。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因为瘤体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家族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者的子女有50%可能同样得病。性别差别不大。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一般不会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为肿瘤样息肉,最终将发生癌变。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尚有一种本病的变种,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肿瘤,这种疾病称为加德纳氏综合症。 
 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症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症。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黏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色素斑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息肉大多在成年后出现,累及全胃肠道,以胃及小肠更为多见。息肉属错构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出血等表现,有时可引起肠梗阻,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本综合症极少癌变,最近发现有2~3%发生胃肠道癌的危险性,常涉及十二指肠。 
     症状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内镜检查。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2种是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3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便血或息肉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通过第3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预防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长期口服舒林酸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预防息肉再发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同时,这一预防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大宗病例。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或激光或微波切除术。术前行肠道清洁准备,在凝血机制无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切除,术后进食少许流汁或禁食1~3天,限制活动量,静脉给予止血(如酚磺乙胺3.0g/d)、抗炎(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保护肠黏膜(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治疗,密切观察大便颜色、肠鸣音等,密切注意有无出血、穿孔发生。 
  (1)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④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4)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用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得了肠道息肉怎么办?
  我们对肛肠息肉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治疗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那么,如果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肛肠息肉的西医治疗方法。直肠息肉,又称直肠腺瘤,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之分。单发性直肠息肉多见于2-8岁儿童,极少发生恶变;多发性好发于青壮年,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病变范围广,易发生恶变。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 
  专家介绍,西医治疗主要是各种手术疗法。 
  (1)指扯断蒂法:适用于儿童低位带蒂息肉患者,取截石位或下蹲位,手套涂上润滑剂后用右手食指伸入肛门,勾住息肉,在息肉蒂部与粘膜连接部扯断取出息肉。一般出血可自行停止。 
  (2)经肛门切除:适用于直肠下端息肉,在骶麻或局麻下,首先扩肛,用手指或组织钳将息肉拉于肛门外,对有蒂良性息肉,在息肉根部连同部分粘膜进行结扎或缝扎,切除息肉。若系广基底息肉,更应切除息肉四周粘膜,然后缝合创面;若为绒毛状腺瘤,粘膜切除范围应在腺瘤四周1cm以上。 
  (3)电灼切除: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无法经肛门切除者,可通过直肠镜、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套住息肉蒂部电灼切除。注意广基底息肉此法不安全。 
  (4)经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通过高频或微波切除 适于2cm以内的带蒂息肉或较小的宽基底息肉,无出血倾向者也可用显微手术肛门镜接电视屏,放大视野,镜下切除息肉。这种方法创面小,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 
  (5)开腹手术 若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有癌变,或息肉直径大于2cm且为广基底者,经下腹入腹作局部切除,癌变者按直肠癌切除原则处理。 
  (6)病变肠段切除术:对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病变肠段切除术。 
  以上就是我们对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的介绍,患者在治疗时,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专家指出目前对治疗肠道息肉没有很好的药物,医生一般建议,小的时候不用管,定期做检查,大了惊呼不得了太很危险了,做手术吧。做手术风险更大。容易引起病变,结肠癌便是这样产生的。
  在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息肉已不是什么疑难病症,使用“宏顺堂息肉清贴”目前已成功治愈上万例息肉患者。
  “宏顺堂息肉清贴”消息疗法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提纯技术与传统的熬制工艺相结合,以纯生物因子药物,经神阙穴外敷,肚脐内埋药,药物进入息肉病灶组织,使药物100%被病灶组织的息肉细胞所吸收。药物在细胞内就像一把无形的“微型光离子手术刀”,不断消融、吞噬肿大增生组织的息肉细胞,并阻断其血供和营养的供给通道,使病变肿大的息肉组织迅速缩小、萎缩、脱落、自体吸收,逐渐恢复肠道正常功能。彻底治愈息肉同时,有效的预防息肉的癌变的发生。
  此外,宏顺堂息肉清贴具有治疗简便、无痛苦、不手术、患者容易接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治疗后不复发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一致追捧。
  专家张圣君提醒患者朋友们,息肉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如您还需要咨询其他结石、息肉相关问题,可向宏顺堂专家进行咨询,我们将耐心为您解答每一个问题。
  
子宫息肉
    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称为子宫息肉。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患者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治法。对于较大而有蒂的息肉,可在子宫下段见到或摸到,此时可通过扩张宫颈将息肉摘除,然后进行宫颈及宫腔搔刮术,将其余息肉刮出并送病理检查。小型局灶型或弥漫型息肉行刮宫术,应注意全面搔刮,尤其是宫底及宫角处。宫腔手术后,应进行抗感染治疗。临床可给予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或静点。对出血症状明显,按上述方法治疗未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应考虑行子宫切除。
 简介子宫颈息肉是妇科常见病慢性子宫颈炎的一种临床表征。它是因为慢性炎症刺激使子宫颈管粘膜组织局部增生,而由于子宫自身有排异的倾向,致使增生的粘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的息肉样改变,故也叫做宫颈内膜息肉。中医认为子宫颈息肉的发生是由于郁积的湿热,伤及血海养分,损伤了脉络及胞带所致。当妇科常规检查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时,所见的息肉外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子宫颈息肉根部多附着于宫颈外口,或在颈管内。一般体积较,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单个或多个,色鲜红、质软、易出血、蒂细长。外观如水滴形成扁圆体。 
  另一种宫颈息肉发生于宫颈阴道,这种息肉位置表浅,向表面突出,基底部宽,颜色淡红,质地较韧。子宫息肉多数良性,有极少数恶性变,恶变率为0.2~0.4%,若作宫颈息肉摘除后常常要复发。宫颈息肉多发生于40~60岁经产妇。息肉极小时患者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多数是因其他疾病在进行妇科检查时方才发现。少数息肉较大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或者白带中央有一丝一丝的血丝,至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即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及蹲着用力大便时极易出血。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病因 在医学上,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局部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以及伴随的血管过度生长,突入到子宫腔内,是妇科常见的一种宫腔内良性病变。它可以生长在子宫腔内的任何部位,可以单个生长,也可以多个弥漫在整个子宫里面。小的内膜息肉仅为0.2~0.3厘米,大的为2~3厘米或更大,形状可为卵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状,多数息肉根部有蒂。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可以出现以下表现: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出血量时多时少,淋漓不净。大型内膜息肉或突入宫颈管内的息肉,容易发生感染、坏死,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而单个、较小的内膜息肉患者则往往没有症状。由于子宫内膜息肉缺乏典型和恒定的症状,临床上往往难以发现。月经规则,并没有受到息肉的影响,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如果没有做宫腔镜检查,很难发现子宫里藏着两粒小息肉。 
  患有不孕症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高,而切除息肉后,妊娠率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引起不孕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内膜息肉位于子宫角处,阻塞了输卵管开口,影响精子上行和卵子结合;二是巨大、多发的内膜息肉影响局部内膜的血供,干扰受精卵着床和发育;三是内膜息肉合并感染,改变了宫腔内的环境,不利于精子存活和受精卵着床。 
  专家介绍,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过去多以子宫输卵管造影、B超和诊断性刮宫为主。但是造影时注入造影剂过多又可掩盖息肉,也容易与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内的气泡等相混淆;B超检查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对过小的息肉会漏诊;诊断性刮宫可能存在漏刮,或有时将组织刮碎不能明确诊断,故子宫输卵管造影、B超和诊断性刮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均有局限性。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体积很小,即使使用上述传统方法多次检查,也难以发现,让医生得出“子宫正常”的假象,从而延误治疗。 
  医院更多地采用宫腔镜来进行诊断。宫腔镜可以直视下观察宫腔,直观清晰,在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宫腔内恶性病变后,单发的、小的内膜息肉就可在宫腔镜直视下直接摘除,而对于多发病灶、年轻、有生育要求的病人可以在宫腔镜下作全面的刮宫,这样能避免漏刮。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既可以彻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又可以保持子宫的完整性。专家提醒,宫腔镜诊治内膜息肉宜在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内进行,因为这时子宫内膜比较薄,不容易掩盖息肉。 
症状诊断
  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鉴别。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患者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治法。 
  1.对于较大而有蒂的息肉,可在子宫下段见到或摸到,此时可通过扩张宫颈将息肉摘除,然后进行宫颈及宫腔搔刮术,将其余息肉刮出并送病理检查。 
  2.小型局灶型或弥漫型息肉行刮宫术,应注意全面搔刮,尤其是宫底及宫角处。 
   3.对出血症状明显,按上述方法治疗未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应考虑行子宫切除。 
 子宫癌变
病理改变
  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大体观察,最常见的类型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小的仅有1~2mm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转,则发生出血性梗死。 
  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②恶变限于息肉内;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 
 子宫息肉
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宫内膜增生过盛构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很常见的类型的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光滑、肉样硬度,蒂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较小的息肉一般无临床症状有的露出宫颈外的息肉在房事后流血就诊被发现。 
  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急性炎症可见宫颈充血水肿,或糜烂,有脓性分泌物白宫颈管排出,触动宫颈时可有疼痛感。慢性宫颈炎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息肉、腺体囊肿、外翻等表现,或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触诊宫颈较硬。如为宫颈糜烂或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 
  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病情较重者,可做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②恶变限于息肉内;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治疗措施
  扩张宫颈,摘除息肉,继之搔刮整个宫腔,可将弥漫型小息肉刮除,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应定期随诊,注意复发及恶变,及时进行处理。近年来有人采用宫腔镜下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小型息肉,获得成功。 
  对40岁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状明显,上述治疗不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全子宫切除术。 
  术前准备 
  1.同宫颈糜烂激光治疗相同。 
  2.器械准备Nd∶YAG激光准备同宫颈糜烂治疗部分,使用功率40~60W。 
  镜下手术 
  1.常选用5%G、S液体作膨宫液。 
  2.双合诊检查了解子宫的位置、大小、形态、硬度、活动度等。使用宫颈钳夹住宫颈前唇、用探针经宫颈口轻缓进入宫腔探知子宫腔深度,宫颈口(包括内外口)小者用子宫扩张器扩张子宫颈至6~6.5号。 
  3.根据探知的宫颈深度,调整子宫镜限位器,将子宫镜插入宫颈管,过内口,循子宫壁一侧缓缓推入到宫腔内。开启冷光源,打开注水阀门,嘱助手通过加压器,向宫腔内注入膨腔液。压力维持在18~22kPa(130~160mmHg)之间。在膨宫良好的可视空间仔细寻找子宫息肉蒂部的准确位置。自宫镜活检孔道,通过橡胶帽插入Nd∶YAG光纤,直视下,光纤插入息肉根部,输出激光,根据息肉根部大小调整激光输出功率。直至息肉变成绛紫时,能从基蒂部切下者一并切除。对无蒂及较小息肉者,可直接插入凝固,发白停止。 
  术后调理 宫内膜息肉,一经确诊,应以手术摘除息肉为主。但手术后,息肉的复发率较高,为此,术后应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促使机体趋于阴阳平衡。另外,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月经过多,常导致贫血,为此,在息肉摘除后,应给予补脾益气、养血生血的药物治疗,以促进机体快速复原。常用的药物:有人参(或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龙眼肉、当归、阿胶、熟地、白芍等药,辨证治疗。 
  宫颈息肉是炎症刺激下导致的,一般为良性,应行息肉摘除术(很小的手术)。宫颈息肉摘除术比较简单,快速,无痛苦摘除的息肉无论大小,都要做病理检查,因为宫颈息肉有0.2%~0.4%的恶变率,虽然很低,也不要因麻痹大意而漏诊。另外,息肉虽然摘除,但宫颈的炎症并未彻底消除,因此息肉还有可能复发,患者需要定期复查。 
  子宫内膜息肉是局部的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过度生长,并突出于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柔软、圆滑,可单发或多发。多数息肉来源于子宫基层。息肉样增生是良性表现,在整个子宫腔内可发现数个小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直径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不等,也可以是单个大息肉充满整个宫腔。子宫内膜息肉可有宽大或细小的蒂。Novak和Woodruff对1100例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的资料分析。发现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发生息肉,多发年龄是40~49岁。育龄妇女发病率为20%~25%。在尸解子宫中约10%的妇女发现有子宫内膜息肉。 
预防措施
  由于子宫息肉是宫颈慢性炎症的一种表现,虽然切除了息肉,但子宫的慢性炎症并没有祛除, 
 子宫息肉
致病菌仍然潜伏在宫颈组织内,也就是说致病原因依然存在。因此在摘除子宫息肉后,还应对子宫的慢性炎症予以治疗,以防息肉复发。 
  当息肉较大或合并严重的炎症时,还须考虑子宫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子宫息肉手术后还应按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因为如有炎症时或有较小的和藏于深处未一并摘除的息肉仍可造成复发。定期复查可尽早发现新的复发性病灶,以利及时对症处理,彻底消除隐患,确保身体健康。 

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不食羊肉、虾、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 
  2.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4.多食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甲鱼、白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海带、紫菜、水果等。 

子宫息肉应该做哪些检查
  1.妇科检查:急性炎症可见宫颈充血水肿,或糜烂,有脓性分泌物白宫颈管排出,触动宫颈时可有疼痛感。慢性宫颈炎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息肉、腺体囊肿、外翻等表现,或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触诊宫颈较硬。如为宫颈糜烂或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 
  2.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3.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 
  4.病情较重者,可做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 
  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 
  ②恶变限于息肉内; 
  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子宫息肉有的危害
  1.宫颈息肉如果不治疗,可逐渐长大,阻塞宫颈口,或息肉刚好堵在子宫颈口处,就可使子宫颈口狭窄或子宫颈管变形,从而妨碍精子正常上行影响怀孕。 
  2.宫颈息肉也可造成性交出血,影响性生活。 
  3.息肉虽然罕有癌变的,但癌变率亦在0.2%~0.4%,对于年龄超过45岁,尤其是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手术切除后应将息肉送作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就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子宫息肉可以怀孕吗?
  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发现疾病一定要积极的检查和治疗,以免宫颈息肉由于炎症的刺激,局部组织发生病变或是上行感染,使息肉越来越大,最后堵塞宫颈口。这时,男女双方在性生活时,就会出现精子不能顺利通过,无法与卵子结合,最终出现不孕等严重的现象。 
     专家指出口服药物服药周期长,收效甚微。切除手术花钱多,风险大,副作用大,导致内分泌失调,失去生育能力,且会经常反复。久之病情加重,容易引起病变。子宫一旦出现异常,宫颈癌必将危及生命。
     在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息肉已不是什么疑难病症,使用“宏顺堂息肉清贴”目前已成功治愈上万例息肉患者。
     “宏顺堂息肉清贴”消息疗法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提纯浓缩结合传统熬制技术精制而成,将纯生物因子药物,经神阙穴外敷,肚脐内埋药。重症者前贴子宫穴,后贴腰阳关穴,药物通过皮肤和血液进入子宫息肉病灶组织,使药物100%被病灶组织的息肉细胞所吸收。药物在细胞内就像一把无形的“微型光离子手术刀”,不断消融、吞噬肿大增生组织的息肉细胞,并阻断其血供和营养的供给通道,使病变肿大的息肉组织迅速缩小、萎缩、脱落、自体吸收,逐渐恢复子宫正常功能。彻底治愈息肉同时,有效的预防息肉的癌变的发生。
     此外,宏顺堂息肉清贴具有治疗简便、无痛苦、不手术、患者容易接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治疗后不复发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青睐。
     专家张圣君提醒患者朋友们,子宫息肉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如您还需要咨询其他结石、息肉相关问题,可向宏顺堂专家进行咨询拨打400-618-6687或15098703077我们将耐心为您解答每一个问题。
治疗方式点评
口服中西药物
  口服中西药物治疗息肉的办法,近期无效果,远期效果也不明显。服药周期长,收效甚微。中药使胃肠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失眠、抑郁、烦躁等不适。西药更加刺激胃肠,导致内分泌紊乱,甚至损伤肝肾。结石根本不可能排出、排净,息肉久之滋生更大、更多,极易导致癌变。

宏顺堂息肉清贴   
     产品由来:“宏顺堂息肉清贴”纯中药制剂,是我国中医药泰斗,最著名的内病外治结石息肉的权威专家,曾受邀参加过2005、2010两次《中国中医药药典》编修的多位教授,在创立知名品牌产品“宏顺堂胆石清贴”的基础上,针对人体组织、结石、息肉、病理结构,改良配伍组方,加大名贵药材的剂量,由29味名贵药材采用现代高科技提纯浓缩,结合传统熬制技术精制而成。
  药性药理:“宏顺堂息肉清贴”经神阙主穴外敷,肚脐内埋药。息肉清贴独有的生物活性因子--溶石祛息NE酶,通过经络穴位、皮肤和血液快速的进入病灶组织,使药物100%被病灶组织的细胞所吸收。药物在细胞内就像一把无形的“微型光离子手术刀”,不断瓦解吞噬肿大增生组织的息肉细胞,并阻断其血供和营养的供给通道,使病变肿大的息肉组织迅速缩小、萎缩、脱落、排出或自体吸收,逐渐恢复器官正常功能。彻底祛息的同时,有效的预防各部位息肉的复发,和滋生癌变的发生。
  此外,宏顺堂息肉清贴具有使用简便、无痛苦、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花钱少、治疗期间不影响工作生活、患者易接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治疗后不复发等优点,多年来为上万例患者解除了痛苦,为上万个家庭送去了欢声笑语。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刘文煌发表于:2013-8-31 9:05:25
我岳母1.3厘米子宫息肉使用息肉清贴治好了。我是胆囊息肉1.1厘米多发,使用息肉清贴有效吗?我岳母1.3厘米的子宫息肉使用息肉清贴9个月治好了。我的是胆囊息肉1.1厘米多发,使用息肉清贴是否会同样有效?需要几个疗程?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请教专家,谢谢啦。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验证码:
请回答: 6 + 5 = 避免恶意信息
 
当前页:息肉清贴

 


版权所有:济南宏顺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结石|息肉|补肾|壮阳|减肥|便秘|胃炎|乳腺|痛经|前列腺|及黑膏药|  
单位地址:济南市经十西路27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鲁ICP 备10007130号
联系电话:0531- 85977577 传真: Email:hst277@126.com
浏览次数
编辑